復活節(jié)島·古跡·世界著名建筑 2018-6-4 青野豐隆 復活節(jié)島最早的居民稱之為"拉伯努伊島"(Rapa Nui)或"赫布亞島"(Te Pito te Henua,意即"世界之臍")。最早登上該島的歐洲人是荷蘭人,他們?yōu)樵搷u取名"帕賽蘭"(Paaseiland),意即"復活島",以紀念他們到達的日子(復活節(jié)這天到達此地)。島上的土著波利尼西亞人,稱這個小島是"世界的中心"。島上居民混雜,以波利尼西亞裔為主,幾乎全居住在有屏障的西海岸的安加羅阿村莊中,人口5761。 一、復活節(jié)名稱由來 1722年4月5日,荷蘭海軍上將、荷蘭西印度該島。1914年開始對復活節(jié)島進行相關的考察和研究活動。但是當今的人類學界多根據(jù)當?shù)氐恼Z言稱此島為拉帕努伊島(Rapa Nui),這是1860年代來自大溪地的波利尼西亞勞工對它的稱呼。所有關于復活節(jié)島的發(fā)現(xiàn)史,都記載了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一支由3艘航船組成的太平洋探險隊,在1722年率先訪問了這座小島。由荷蘭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率領的船隊是在繞過南美南端的合恩角,于1722年4月22日這天發(fā)現(xiàn)這個奇異的小島的。由于這天是"基督教復活節(jié)的第一天",羅格文...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04
瀏覽次數(shù):44
吳哥窟·古跡·世界著名建筑 2018-6-3 青野豐隆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12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guī)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于世。199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此后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一張亮麗的旅游名片。一百多年來,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吳哥窟的造型,已經(jīng)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志,展現(xiàn)在柬埔寨的國旗上。 一、吳哥窟的身世之謎 吳哥窟是由—個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東南亞民族所建,時間大概從公元802年起,那時闊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輝煌的高棉帝國,繁榮昌盛達6百年之久。在12世紀時,吳哥建筑達到了藝術上的高潮。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墻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個平臺的周圍都有面向四方的長廊,連接著神殿、角塔和階梯,即使長廊的墻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03
瀏覽次數(shù):36
古羅馬斗獸場·古跡·世界著名建筑 2018-6-2 青野豐隆 意大利古羅馬斗獸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羅馬大斗獸場(意大利語:Colosseo),亦譯作羅馬角斗場、羅馬競技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競技場、科洛西姆演技場,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建于公元72至82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征。遺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從外觀上看,它呈正圓形;俯瞰時,它是橢圓形的。它的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長軸長約為188米,短軸長約為156米,圓周長約527米,圍墻高約57米,這座龐大的建筑可以容納近九萬人數(shù)的觀眾。 一、古羅馬斗獸場的建造背景 斗獸場由韋帕薌(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羅馬當時為取悅凱旋的將領士兵和贊美偉大的古羅馬帝國而建造的。在其兒子圖密善在位期間建成,是古羅馬帝國標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獸場建在另一個羅馬皇帝尼祿的"金宮"(Domus Aurea)原址之上,這個宮殿在公元64年發(fā)生的羅馬大火中被燒毀。斗獸場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斗士要與一只野獸搏斗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斗。根據(jù)羅馬史學家狄奧·卡西烏斯(Dio Cassius)的記...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02
瀏覽次數(shù):27
雅典衛(wèi)城·古跡·世界著名建筑 2018-6-1 青野豐隆 雅典衛(wèi)城(Acropolis),是希臘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綜合性的公共建筑,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雅典衛(wèi)城面積約有4平方千米,位于雅典市中心的衛(wèi)城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580年。衛(wèi)城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廟和其他宗教建筑。雅典衛(wèi)城,也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希臘語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處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這也是希臘最杰出的古典建筑群。 一、建造歷史 雅典衛(wèi)城位于雅典市中心的衛(wèi)城山丘上,始建于公元前580年。最初,衛(wèi)城是用于防范外敵入侵的要塞,山頂四周筑有圍墻,古城遺址則在衛(wèi)城山丘南側。衛(wèi)城中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廟和其他宗教建筑。在古根據(jù)古希臘神話傳說,雅典娜生于天父宙斯的前額,她將紡織、裁縫、雕刻、制作陶器和油漆工藝傳授給人類,是戰(zhàn)爭、智慧、文明和工藝女神,后來成為城市保護神。希臘英雄時代的城邦戰(zhàn)爭中,她是希臘軍隊勇往直前、取得勝利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是城邦國家繁榮昌盛、強大富足的象征。因此,作為軍事要塞的雅典衛(wèi)城又成為宗教崇拜的圣地,雅典城市因故得名。希臘波斯戰(zhàn)爭中,雅典曾被波斯軍隊攻占,公元前480年,衛(wèi)城被敵人徹底破壞。希臘波斯戰(zhàn)爭后,雅典人花費了40年的時間重新修建衛(wèi)城,用白色的大理石重...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01
瀏覽次數(shù):63
侗寨“堂卡”鼓樓·中國建筑藝術 2018-3-5 青野豐隆 侗寨鼓樓,雄偉壯觀,結構嚴謹,工藝精湛,是侗族建筑技藝的集中體現(xiàn)。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從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條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筑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 鼓樓是侗族村寨最顯著的標志,是侗族文化體系的代表,侗族文明的象征。鼓樓并不用于居住,但卻是村寨最雄偉、最華麗、往往也是耗費侗族同胞經(jīng)濟和精力最多的建筑。無論是一馬平川的大壩寨子還是青山環(huán)抱的山寨,美麗的鼓樓總是撥地而起,高聳于村寨之上。 一般而言,一棟古樓下就會聚居一個家族或宗支。鼓樓的前身叫做"卡房",侗家人叫它"堂卡"或"堂瓦"。"堂"是場所之意,"卡"或"瓦"是眾人的意思。"堂卡"、"堂瓦"直譯就是"眾人說話或議事的地方"。今之鼓樓,榕江車江一帶,稱之為"百",《黔記》中稱之為"聚堂"。...
發(fā)布時間:
2018
-
03
-
05
瀏覽次數(shù):34
西北晉派窯洞·中國建筑藝術 2018-3-3 青野豐隆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內(nèi)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陜甘寧地區(qū),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chuàng)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建筑。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過去,一位農(nóng)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yè)。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chǎn)物、陜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窯洞是晉派建筑的代表。晉派只是一個泛稱,不僅指山西一帶還包括陜西、甘肅、寧夏及青海部分地區(qū),只是在這些地區(qū)當中山西一帶的建筑風格較為成熟。 晉派建筑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山西的城市建筑,這是狹義上的晉派建筑; 另一類就是窯洞。那么,窯洞真的如人們所想,只是挖個洞這么簡單嗎?并不。 古老的窯洞在建筑學上屬于生土建筑,其特點就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但是他的開鑿真的如我們想象中挖個洞那么簡單...
發(fā)布時間:
2018
-
03
-
04
瀏覽次數(shù):71
川西民居吊腳樓·中國建筑藝術 2018-3-4 青野豐隆 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tǒng)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qū)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所指干欄有所不同。干欄應該全部都懸空的,所以稱吊腳樓為半干欄式建筑。 傳說土家人祖先因家鄉(xiāng)遭了水災才遷到鄂西來,那時鄂西古木參天、荊棘叢生、豺狼虎豹隨處可見。土家人們先搭起的“狗爪棚”常遭到猛獸襲擊。人們?yōu)榱税踩蜔饦漭踊穑锩媛衿鹬褡庸?jié)節(jié),火光和爆竹聲嚇走了來襲擊的野獸,但還是常常受到毒蛇、蜈蚣的威脅。后來一位土家老人想到了一個辦法:他讓小伙子們利用現(xiàn)成的大樹作架子,捆上木材,再鋪上野竹樹條,在頂上搭架子蓋上頂蓬,修起了大大小小的空中住房,吃飯睡覺都在上面,從此再也不怕毒蛇猛獸的襲擊了,這種建造“空中住房”的辦法傳到了更多人的耳中,他們都按照這個辦法搭建起了“空中住房”。后來,這種“空中住房”就演變成了現(xiàn)今的吊腳樓。 從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蓋頂?shù)?,現(xiàn)鄂西的吊腳樓大多用...
發(fā)布時間:
2018
-
03
-
04
瀏覽次數(shù):152
蘇州園林甲江南·中國建筑藝術 2018-3-3 青野豐隆 古典園林中國現(xiàn)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shù)量不少,多數(shù)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中國建筑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于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shù)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qū)所少見。"之所以形成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fā)達、山明水秀的優(yōu)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后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xiàn)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當時號稱"吳中第一"。以后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據(jù)《蘇州府志》統(tǒng)計,蘇州在周代有園林6處,漢代4處,南北朝14處,唐代7處,宋代118處,元代48處,明代271處,清代130處?,F(xiàn)存的蘇州園林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幾百座古典園林。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qū)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nèi)外。在16~18世紀的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余處,保存尚好的有數(shù)十處,并因此使蘇州素有"人...
發(fā)布時間:
2018
-
03
-
03
瀏覽次數(shù):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