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天的七種保健品,過年別再買給爸媽了
?
2019-1-30 青野天潤
?
逢年過節(jié), 大多數(shù)中國人走親訪友,都少不了送些保健品。
頂著健康養(yǎng)生的名號,標配精致高檔的包裝。
送的人覺得不跌面子,收的人也感到用了心。
種類繁多的保健品,到底什么值得買?
很遺憾,絕大多數(shù)保健品的功效,根本配不上它高昂的價格。
保健品不是藥,沒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功能。
所謂的'美容養(yǎng)顏抗衰老,排毒減肥清腸道',神乎其神的功效不過是夸大宣傳,只為掏空消費者錢包。
過年回家給親戚長輩選購前,一定要三思。

七種“保健品”讓多少人花了冤枉錢
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guī)模超2千億元,僅次于美國。
大把的錢流入了市場,結果卻不盡人意。
下面這七種常見的“保健品”,效果被吹上了天。
事實究竟如何呢?

1、 口服膠原蛋白并不能美容
不知何時開始,流行起了這么一句夸女生皮膚好的話:臉上滿滿的膠原蛋白。
很少有人知道膠原蛋白到底是什么。
簡單說,膠原蛋白是人體中的一種蛋白質(zhì)。
讓皮膚保持彈性,是它最廣為人知的功效。
一些不靠譜的說法流傳開來:“多吃膠原蛋白粉可美容養(yǎng)顏,延緩衰老”。
事實上,吃進去的膠原蛋白,并不能被人體直接吸收來補充體內(nèi)的膠原蛋白。
也就談不上什么美容功效了。
從營養(yǎng)價值角度來看,口服膠原蛋白制品相比“肉、蛋、奶”,也只能算是“劣質(zhì)蛋白”。
真的想要補充蛋白質(zhì),不如每天吃一個雞蛋來得性價比高。

2、高鈣奶補鈣不靠譜
無論男女老少,都想著要補補鈣,高鈣奶順勢成了不少商家的營銷亮點。
可牛奶、羊奶這些奶制品本就是高鈣食品了。
所謂“高鈣奶”,不過是人為增添了鈣含量。
同時,普通牛奶中的乳鈣容易被人體所吸收,高鈣奶中添加的碳酸鈣則恰恰相反。
過多添加鈣,一方面影響牛奶口感;
另一方面很容易造成蛋白體系的不穩(wěn)定,影響殺菌的穩(wěn)定性。
人體每天攝入的鈣含量也并不是越多越好,過多的純鈣有可能導致腎結石等疾病。
?

3、 葡萄籽抗氧化是“騙局”
市場上各種“葡萄籽油”、“葡萄籽粉”類保健食品十分暢銷。
它的主打功能,主要有“抗氧化”、“抗衰老”,甚至是“抗癌”。
但真相很殘酷。
葡萄籽中有一種叫原花青素的成分,它是一種天然的低毒性抗氧化劑,長期攝取的確有一定的抗氧化功效。
可是呢,許多植物的皮、殼、籽中都含有原花青素,比如蘋果皮、花生皮。
葡萄籽類保健食品,除了貴,并不與眾不同。
普通人只要保持均衡飲食,不需要額外補充這種物質(zhì)。
再說抗癌效果。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葡萄籽提取物確實能對極個別的癌細胞起抑制作用。
但浙江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系教授李鐸指出,“體外實驗能抑制”與“體內(nèi)能抑制”是兩回事。
能在實驗室內(nèi)影響癌細胞,不一定能在人體內(nèi)起作用。
葡萄籽的抗癌功效,尚未明確。

4、黑糖不宜多吃
伴隨養(yǎng)生概念的風靡,黑糖走進了千家萬戶。
與黑糖一起出現(xiàn)的,往往還有“古法工藝”“補血養(yǎng)氣”等字眼。
但是,黑糖本質(zhì)上還是糖,屬于“偽保健食品”。
近期,一條關于黑糖中丙烯酰胺嚴重超標的新聞,讓很多消費者感到心驚。
丙烯酰胺具有潛在的神經(jīng)毒性、遺傳毒性,屬于“疑似致癌物”。
很多黑糖是采用傳統(tǒng)工藝制成,味道香、顏色深,但其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較其他機械工藝制成的糖更高,致癌的風險也更高一些。
所以在購買黑糖時應該睜大眼睛,食用黑糖更要控制好量。

5、冬蟲夏草功效存疑
2016年,冬蟲夏草因砷含量超標,被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公開發(fā)布了消費安全提示。
一時間,這種比黃金還貴的保健品被打下了“神壇”。
冬蟲夏草被普遍認為具有調(diào)節(jié)免疫系統(tǒng)、抗疲勞等功效。
2003年非典時期,傳言吃冬蟲夏草能增強免疫力,蟲草一夜之間變成“神草”。
但冬蟲夏草真正所含成分、療效等,一直以來眾說紛紜。
它究竟是藥材還是保健品?不同的商家也有不同的解釋。
因此,從保健的角度來說,服用冬蟲夏草要慎之又慎。

6、吃酵素能減肥?別輕信!
近年來,引發(fā)海淘、代購狂潮的酵素,在保健食品排行榜中迅速上位。
它號稱由幾十上百種水果發(fā)酵制作而成,主打排毒減肥。
酵素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東西,它只不過是日本人對“酶”的稱呼。
酶大多數(shù)由蛋白質(zhì)組成,不可能被人體吸收后直接利用。
因此,即使從食物中獲得,也會被消化系統(tǒng)破壞。
比如,胃液會消化降解很多酶。
想要通過口服酵素達到排毒、清宿便、減肥的作用根本不現(xiàn)實。
至于自制酵素,就更不靠譜了。
2018年8月,鄭女士在網(wǎng)上看到有人分享服用自制“酵素”減肥十斤的帖子,便想自己也試試。沒想到,喝完之后又拉又吐,患上了急性腸胃炎。
自制酵素過程中產(chǎn)生的衛(wèi)生問題,很容易引發(fā)腸胃疾病。

7、大麥若葉青汁一點也不神奇
微商一手捧紅了一種叫做“大麥若葉青汁”的飲品。
所謂“大麥青汁”,是將長到20至30公分的大麥幼苗打成汁或干燥成粉。
聽起來不過是一種普通的植物提取飲品,功效卻被寫得神乎其神:
“具有若干種營養(yǎng)素、微量元素”、“高堿性純天然”、“排毒功效顯著”。
大麥青汁沒那么神奇。
首先,大麥青汁中的纖維很少。
即使是食用直接打成的粉,所獲得的膳食纖維跟人體需求相比也是杯水車薪。
其次,“酸性體質(zhì)”本身就是一個偽概念,不具有科學依據(jù)。
所謂服用堿性保健品中和酸性體質(zhì),純屬胡說。
最后,大麥若葉青汁能夠凈化血液、起到排毒效果的說法,也缺乏科學支撐
?

保健品的三種營銷手段
一個比一個套路深
保健品的走俏,離不開商家的花式營銷。
上面提到的保健品,你可能沒吃過,不會沒聽過。
總結起來,保健品的營銷套路不外乎以下三種:
1、 虛假宣傳
很多商家為了推銷保健品,畫出的大餅簡直不忍直視。
比如:“高科技產(chǎn)品根治高血壓、糖尿病”。
真這么厲害的話,拿到的諾貝爾獎杯能繞地球一圈。
還有一些人大玩文字游戲,“幫助睡眠”變成“根治失眠”、“促進消化”變成“排毒養(yǎng)顏”,擦邊球層出不窮。
這種套路其實不難識破。
畢竟專業(yè)醫(yī)生配合先進醫(yī)療設備都辦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寄希望于通過吃保健品實現(xiàn)呢?
保健品不是藥!保健品不是藥!保健品不是藥!
同樣的話,到底要強調(diào)多少遍才能深入人心呢?
?

2、 饑餓營銷
饑餓營銷是一種常見的營銷策略,在保健品領域,常被用于套路老年人。
為賣出產(chǎn)品,很多保健品商家會制造“供不應求”以及“優(yōu)惠大促”的假象。
一些老人信以為真,生怕錯過就會買不到、買虧了。
購買時,商家要老人現(xiàn)場數(shù)貨、驗貨,并勸老人當場吃下。
甚至陪同老人去銀行取款,當場完成交易。
當老人消費過后,回頭細想時,很多時候已經(jīng)上當受騙了。

3、廣告洗腦
不知不覺中,原本張貼在電線桿上,刊登在報紙夾縫中的保健廣告,已經(jīng)搭上了新媒體的順風車,占領了微信朋友圈。
一個“震驚體”的標題加上制造焦慮的內(nèi)容,最后引入一條廣告,一篇洗腦文就形成了。
事實不清、效果不明,但先轉再說,很多老年人無形中成了幫助宣傳的主力軍。
很多年輕人想要勸父母別相信,往往是要冒著被拉黑的風險。
保健品廣告的洗腦功力,可見一斑。
人生已經(jīng)如此艱難,有些謊言該揭穿還是要揭穿。
很多牛皮吹上天的保健品,只是精心包裝的騙局。
所謂靈丹妙藥不過是空中樓閣,不僅無用,反而危害身體。
過年回家要盡孝心,盲目購買保健品并非好的選擇。
與其一擲千金買個心理安慰,不如踏踏實實給父母多些陪伴。
提醒一下還沒買好過年禮物的朋友,別再被忽悠著掏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