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滴水石穿的力量
?
2018-02-25? 青野云麓
?
?

?
竺可楨(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紹興縣東關鎮(zhèn)人(現(xiàn)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先后擔任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他對中國氣候的形成、特點、區(qū)劃及變遷等,對地理學和自然科學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楨是中國物候?qū)W的創(chuàng)始人。
?
?

?
胡適說:“像他那樣,一定活不過20歲。”
1905年,竺可楨15歲,就讀于上海澄衷學堂,同班同學胡適14歲。兩人都喜愛讀書,但竺可楨因為過度用功,身體極為虛弱,胡適指著竺可楨對人說:“像他那樣,一定活不過20歲。”胡適想不到的是,竺可楨活得比他還長壽,而且成為中國氣象學、地理學的“雙科宗師”,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個地質(zhì)學系和氣象研究所,培養(yǎng)出張其昀、胡煥庸等地理學界的“開山大師”,并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十三年。
?
?

?
竺可楨原本可以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闊步前行,但在1936年2月16日卻走向了另一段人生軌跡。這一天蔣介石突然約見他,要他去浙江大學任校長。蔣介石是聽了陳布雷、翁文灝等人的意見,認為竺可楨既有聲望資歷,又是浙江人,乃浙大校長的不二人選,約見之后對他更是滿意。竺可楨剛開始很不情愿擔任校長,認為“大學校長,其職務繁重10倍于研究所所長”,自己很難也不愿意應付繁雜瑣碎的官場應酬和千頭萬緒的行政工作,更不想放棄剛剛有起色的氣象研究所的工作。然而妻子和朋友的鼓勵,如陳布雷弟弟陳訓慈來函勸他“浙省文化近來退化殊甚,需一大學為中流砥柱”,再加上竺的公心——“余若不為浙大謀明哲保身主義,則浙大又必陷入黨部之手,而黨之被人操縱已無疑異”,最終使得竺可楨決定接受浙大校長職務。
但竺可楨提出三個條件,“財政須源源接濟;用人校長有全權(quán),不受政黨干涉;而時間以半年為限”。蔣介石在陳布雷的勸說下,勉強同意這三個條件。于是,1936年4月25日,46歲的竺可楨正式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同時兼任氣象研究所所長,一直到1946年)。竺可楨接手的浙大可以算是當時全國最破敗的大學了,圖書館藏書稀少,只有六萬余冊;教師隊伍更是堪憂,國文、中國歷史、外國歷史均沒有教授任課,還不斷有教授辭職。
?
?

?
完成交接手續(xù)后,他求賢若渴,先后聘請了胡剛復、梅光迪、張蔭麟、王淦昌等30多位著名學者前來浙江大學任教,而對于不稱職的教授,即使是領導也要解聘。竺可楨剛來浙江大學時,工學院院長朱一成只領薪水卻從來不上課,最終被竺可楨開除。在聘請教員時,竺可楨敢于打破學歷限制,唯才是舉。當年,浙江大學化學系有個器材保管員叫查長生,因家庭困難,無力上大學,只有高中學歷。在浙江大學做化學系器材保管員時,查長生常常旁聽化學系的課程,學完了從大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全部課程??箲?zhàn)期間,傷員需要大量的磺胺藥物,而此類藥全部依賴進口。查長生翻閱大量外國相關文獻,自己實驗合成了磺胺藥,合成后沒有辦法鑒定其療效。恰在這時,他的小兒子得了痢疾,查長生便把自己合成的藥給兒子吃,結(jié)果一吃就好。竺可楨聽說此事后,親自跑到查長生家里,反復動員,請得查長生上臺為學生講課。
?
?

?
原只想做半年校長的竺可楨,后因抗戰(zhàn)爆發(fā),形勢所迫,義不容辭地將擔子一直挑了下去,率領全校師生四次遷校,堅持辦學,聲譽日隆。1944年,李約瑟教授考察了中國諸多大學后,說浙江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四所大學之一”,將其譽為“東方劍橋”。1946年,在經(jīng)歷了整整8年半的流亡之后,浙大在竺可楨帶領下安然回到杭州。學校奇跡般地從原來的3個學院16個學系發(fā)展壯大為7個學院27個學系,教授由原先的70余名發(fā)展到200余名,在校學生由原來的500余人增至2000余人,成為中央大學之外當時全國又一所最完整的綜合性大學。
此后,竺可楨還陸續(xù)擔任了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名譽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并于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繁忙的領導工作之余,竺可楨仍然堅持擠出時間,親自到野外進行實地考察,獲得科學研究第一手資料。
?
?

?
當年,竺可楨聽完胡適說他活不過20歲的話后,心頭一驚,開始默默鍛煉身體,顯示出其終生個性:表面溫和、靜默,內(nèi)在執(zhí)著、剛毅。從他的日記可見一斑。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總計38年零37天,竺可楨的日記沒有一天中斷過。此外,年輕時,竺可楨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種外語,但解放后,年過六十的竺可楨根據(jù)工作需要又開始學習俄語,一直學到終于能夠閱讀俄文資料。此事,也足見他的堅毅個性。能憑空建立中國首個地質(zhì)學系和氣象研究所,成為中國地理學和氣象學“雙科宗師”,將浙江大學從中國最敗破的大學建成“東方劍橋”,也都與他的這種個性相關。
1910年,在赴美的輪船上,竺可楨和胡適再次相遇,胡適又說他活不過六十,并打賭:如果活過六十,胡適就在竺可楨的壽宴上磕三個頭;如果竺可楨活得比胡適長,就在他尸體的屁股上踢一腳。沒有人想到的是,1949年之后,兩人卻隔海相望從此陌路,而竺可楨活得竟比胡適長。1962年,時任臺灣中研院院長的胡適在臺北去世。即使記得曾經(jīng)的那個賭約,身在大陸的竺可楨也沒有辦法在胡適尸體屁股上踢一腳,他能做的最多是在內(nèi)心嘆一口氣。
這是兩類知識分子的人生,也是一代知識分子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