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前沿科技?全球十大頂級芯片設計巨頭?中國海思半導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2-06-04? ?青野云麓
海思半導體是一家半導體公司,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前身是創(chuàng)建于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海思公司總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美國硅谷和瑞典設有設計分部。為面向公開市場,海思以其位于上海的分部為基礎,于2018年6月成立上海海思技術有限公司。自此,海思的產品正式在公開市場銷售。
海思的產品覆蓋無線網絡、固定網絡、數(shù)字媒體等領域的芯片及解決方案,成功應用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數(shù)字媒體領域,已推出SoC網絡監(jiān)控芯片及解決方案、可視電話芯片及解決方案、DVB芯片及解決方案和IPTV芯片及解決方案。2019年海思Q1營收達到了17.55億美元,同比大漲了41%,增速遠遠高于其他半導體公司,排名也上升到了第14位。
?

TechSugar:華為海思成長史
成立風波
200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yè)還挺忙,年初就有產業(yè)報告稱,前一年是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yè)高速發(fā)展的一年。賽迪顧問說,2003年中國IC設計規(guī)模翻一番,從2002年的21.6億元增長到了2003年的44.9億元,同比成長108%。順帶掐指一算,2004年到2008年將繼續(xù)高速增長。這個點掐的真妙,畢竟08年來金融危機了,像是提前知道了歷史劇本。
設計產業(yè)一片繁榮,在此時成立公司想想都美。顯然華為感受到了神秘的呼喚,任總桌子一拍,大喊一聲“搞”。
于是海思成立了,如果說成立的原因是任正非在夜里受某位大仙托夢,告知其2019年有一劫,趕緊成立海思解決卡脖子問題,這顯然有點像天橋說書的味道。但如今2019年,亦或者再過100年。說不定真會有人信了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野史。(備注:托夢橋段純屬YY)
其實,華為的芯片事業(yè)開始于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在1993年,又成立了專門負責專用集成電路芯片技術的研發(fā)隊伍,1993年年底華為推出了第一款芯片——用于C&C08交換機的ASIC芯片;1995年中研部成立,又升級為基礎研究部來負責華為的芯片設計。
隨后,華為一直大力投入到ASIC芯片設計上,直到2004年后開始獨立運作,改為華為控股的海思半導體公司。其初衷是準備從3G芯片入手,并且將產品先后打入了沃達豐、德國電信、法國電信、NTT DoCoMo等全球頂級運營商,銷量累計近1億片,與當時的3G芯片老大高通大概各占據(jù)了一半的市場份額。
?

簡單來說,華為這個自研心思比2004年來得早一些。
據(jù)網名為“老兵戴輝”,這位華為前員工,并多次撰寫華為歷史文章的人解釋,海思的成立其實并不是簡單的順勢而為,或者未雨綢繆,而是迫不得已。
他在一文中寫道:
“2001年到2002年,華為在國內的小靈通和CDMA上一敗再敗,中興和UT斯達康則抓住機會窗大發(fā)橫財。 華為苦心經營多年的競爭優(yōu)勢消耗殆盡。三家企業(yè)的收入都在200多億,隱隱形成“三足鼎力”之勢。此時的華為焦頭爛額,無暇他顧。
華為迫不得已轉移戰(zhàn)場,到海外去賣GSM和3G。早在2000年開始,老兵戴輝作為海外移動市場的第一梯隊成員,沖殺在前。2003年更是擔任了GSM國際總工,當年度海外無線的收入增長了10倍,3G也取得歷史性的突破。2003年華為的整體營收達到了317億,從此把中興等國內對手甩開了差距。
2003年,華為沖出了重圍,擺脫了生存危機,有能力騰出手來做新業(yè)務了。先是成立安捷信做基站配套的鐵塔和天線,抓了李浤碩去負責marketing。04年更進一步,海思公司和終端公司也成立了。”
看來,就算2004年海思成立的時候,天氣風和日麗,但前幾年,肯定風云飄搖。也許此時你還相信筆者變出來的托夢說也沒有問題,畢竟創(chuàng)業(yè)做事的人,尤其在半導體領域,睡覺時肯定也心事不斷。
一路焦芯
網上一直流傳一句任正非對海思總裁何庭波說的話——“給你2萬人,每年4億美金的研發(fā)經費,一定要站起來?!贝嗽掝H具煽動性。既然任總發(fā)話了,我們別愣著了,把氣氛搞起來,把芯片造起來。
在2005年,華為就設計出WCDMA基帶了,比聯(lián)發(fā)科在2009年首次推出WCDMA芯片早了4年,用在自己的上網卡上。
這只能證明華為基帶芯片厲害,但炫酷一條街的手機芯片呢?硬是憋到了2009年,海思才掏出自己的第一款手機芯片K3。這下可樂壞了,總算不辜負任總砸錢之托。但事情沒那么簡單,華為本希望對外銷售但是支持的手機企業(yè)寥寥,最終不是展訊和聯(lián)發(fā)科的對手。顯然,此款產品只能算“試水”。
憋了4年多的試水?那么多錢,活活心疼死。其實05年到09年,海思并沒有閑著。
2006年6月,海思在TAIPEI COMPUTEX展會推出了成立以來的首批芯片H.264視頻編解碼芯片Hi3510。隨后在2007至2010年,華為海思相繼拿下了大華與??祪纱笸婕业挠唵危蔀榘卜李I域多媒體芯片的霸主。
雖然任總在上頭說:“別慌,造芯片我養(yǎng)你。”但海思還是能時不時掏點東西出來的,也不失為一種信心的養(yǎng)成。
終于在2011年海思拿到了Arm授權,并在2012年亮出了K3V2,當時號稱是全球最小的四核A9架構處理器,性能上與當時主流的處理器如三星獵戶座Exynos4412相當,成為了世界上第二顆四核處理器,搶在德州儀器和高通的前頭。
奈何這顆芯片被稱為了“暖寶寶”,整體功耗高,兼容性非常差,很多游戲都不兼容,相關的華為機型賣的非常不理想。
?

麒麟芯片發(fā)展史
熱氣騰騰的K3V2似乎點燃了海思更多激情,在2014年,海思先后發(fā)布麒麟910和麒麟920。當時的評測媒體給予了一致好評,除去軟文部分,說是和驍龍801有的一拼,安兔兔跑分也是有了非常高的突破。此外,這款手機芯片的基帶支持LTE CAT6技術,是全球首款支持該技術的手機芯片。比高通稍早一些,比聯(lián)發(fā)科、展訊早上好個月。
隨后的麒麟930也還沒資質一般,屬于真正的“相貌平平”。不過,筆者發(fā)現(xiàn)高通驍龍810發(fā)布的時間是2014年末,2015年初這段時期。人稱“火龍”,那年折了一眾使用驍龍810的廠商,可謂等了海思一把?,F(xiàn)在看來,光是玩命研發(fā)是遠遠不夠的,你需要對手自己栽跟頭送助攻。
2015年的麒麟950,2016年的麒麟960,再后來一年一更970、980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感覺。據(jù)悉,搭載970的Mate 10上市10個月銷量就突破1000萬臺。
關于麒麟980,華為喊出了“6個世界第一”:全球第一顆7納米手機芯片,全球第一顆基于Cortex-A76的芯片,全球第一顆采用G76 GPU的芯片,全球第一顆集成雙核NPU的芯片,全球第一顆LTE Cat.21基帶的芯片,全球第一顆LPDDR4X的芯片。
麒麟芯片似乎串起來了海思的奮斗史,這僅僅是人們熟悉的部分,完整的海思其實并不止這些。
AI芯片叫做昇騰系列,早在2018年10月,華為發(fā)布了昇騰910和昇騰310,這類芯片采用了 “達芬奇架構”,實現(xiàn)了從低功耗到大算力場景的全覆蓋。
服務器芯片叫做鯤鵬系列,在2019 年1 月7 日發(fā)布了鯤鵬920 以及基于鯤鵬920 的泰山服務器、華為云服務。
5G芯片系列叫做巴龍和天罡系列。2019年1 月24 日,華為推出業(yè)界首款面向5G 的基站核心芯片(天罡芯片)和5G 多模終端芯片(巴龍5000),在集成度、算力、帶寬等方面均取代突破性進步。
其他類還有路由器芯片、NB-IoT 芯片、IPC 視頻編解碼和圖像信號處理的芯片等。
?

華為調整業(yè)務架構:海思從2012實驗室獨立,正式升級成為一級部門
華為在2021年的年報中,列出了最新的業(yè)務架構圖。從圖中可以看到,海思從2012實驗室下的二級部門獨立出來,升級成為華為的一級部門,與華為云計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運營商BG、企業(yè)BG、終端BG、數(shù)字能源、ICT產品與解決方案并列同級。
此外,2021年華為除了將海思單獨摘出來,還把原有的消費者 BG 去掉,由終端 BG、華為云計算等多個部門分別負責,并對職能平臺進行了一系列調整。
公開信息顯示,此前華為研發(fā)體系的主要載體為華為2012實驗室,下設中央研究院、中央軟件院、中央硬件院、海思半導體等二級部門。
不過,以前的海思雖然在名義上是二級部門,但是在內部地位非常高。
華為內部人士曾透露,海思地位超然,實際上就是一級部門,2012基本管不了它。何庭波不僅是海思的總裁,也是2012的總裁,同時她也是華為董事會成員之一,比有些一級部門老大的地位還高。
海思是華為背后的半導體子公司,承載著華為芯片的研發(fā)和銷售。
其產品線覆蓋領域可以分為五大類:1、手機Soc,2、連接類芯片(基帶芯片,基站芯片等),3、服務器芯片,4、AI芯片,5、其他芯片。主要產品系列包括麒麟系列手機SOC芯片,巴龍系列5G基帶,天罡系列5G基站,鯤鵬服務器芯片,昇騰AI芯片,凌霄IoT芯片等。
2019年一季度,海思銷售額達到17.55億美元,其半導體銷售額排名從全球第25位躍升至11位;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海思銷售額達26.7億美元,排名再升一位,躋身前十行列。
但海思一直以來做的是芯片設計,而不是芯片制造。海思在完成芯片設計之后,要交給晶圓代工企業(yè)臺積電進行制造。
2020年,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進行出口管制,嚴重影響了海思自主開發(fā)芯片生產的業(yè)務。在制裁之下,臺積電不再為海思提供代工,而中芯國際的工藝也達不到海思麒麟芯片的要求,海思高端芯片線徹底被擱置。
?

盡管中芯國際表示與海思還有合作,但中芯國際的芯片代工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14nm工藝以上,與臺積電和三星仍尚有較大的差距,如 5nm 工藝的麒麟 9000 是暫時無法生產的。所以,華為海思與中芯國際的合作,主要是在對工藝要求不那么高的芯片上。
從財報數(shù)據(jù)來看,遭遇四輪制裁后,海思的營收出現(xiàn)了大幅下滑。
據(jù)Strategy Analytics報告,2021年第一季度,華為海思的智能手機處理器出貨量相比2020年同期下降了88%;相應的,2021年第一季度海思營收額只有3.8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了87% 。
另外,海思手機芯片受阻的不良反應也直接體現(xiàn)到了華為智能手機的銷量上。
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2021 Q1 中國區(qū)調研報告顯示,華為手機出貨量僅有 1490 萬部左右,同比下滑幅度高達 50%,市場占比16%,低于OPPO和vivo。
高端芯片無法生產,華為海思該何去何從?
華為董事陳黎芳表示,海思部門不會進行任何重組或裁員的決定。她透露海思 2020 年員工數(shù)超過 7000 人,因此維持這個部分對華為來說將是一個嚴重的財務負擔,不過華為是私人控股,不受外部勢力影響,其管理層已明確將保留海思。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表示,海思在華為是芯片設計部門,不是盈利的公司,對它沒有盈利的訴求?,F(xiàn)在是養(yǎng)著這支隊伍,繼續(xù)向前,只要我們養(yǎng)得起。這支隊伍可以不斷研究、開發(fā),為未來做準備。
盡管面臨困境,海思目前仍在廣納人才投入技術研發(fā)。
自去年底以來,華為海思半導體與器件業(yè)務部便開啟2022屆校園招聘,工作地點包括深圳、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西安、東莞、武漢、成都、蘇州等,招聘崗位涉及芯片與器件設計工程師、軟件開發(fā)工程師、硬件技術工程師、AI工程師、算法工程師等。
?

海思將成第二“榮耀”?徐直軍:我們要一直養(yǎng)下去?
將榮耀從華為剝離出去,任正非的操作堅決果斷。但面對每年吞噬上百億研發(fā)經費的海思半導體,任正非卻做出截然相反的選擇。
根據(jù)前段時間市場研究機構CINNO Research的數(shù)據(jù),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手機系統(tǒng)級芯片(SOC)的市場占有率方面,聯(lián)發(fā)科、蘋果、高通占據(jù)了國內市場69.4%的份額,海思卻暴跌了82%,僅剩2.5%。
面對市場份額的暴跌,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副總裁陳黎芳以及多位輪值董事長接連表態(tài),海思芯片部門將長期保留。
其中,任正非表示,華為對海思沒有盈利性要求,海思的唯一任務,就是堅持基礎研發(fā)。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更是強勢表態(tài):只要還養(yǎng)得起,我們將支持海思一直向前!
暴跌82%還留著,海思對華為有那么重要么?
一、海思落?。呵蓩D難為無米炊
其實不只是CINNO Research的數(shù)據(jù),前段時間,美國IT調研機構Gartner也發(fā)布了2021年全球IC企業(yè)營收排名。
按照Gartner公布的數(shù)據(jù),2021年全球半導體總收入達到5950億美元,增長率26.3%。入圍榜單前十的IC芯片巨頭,瓜分了其中的3250億美元,占比達到了54.6%。
其中,占據(jù)前兩位的三星和英特爾,就吃掉了總計1450億美元,“勝者通吃”的趨勢愈發(fā)明顯。當然,也正是在這份榜單中,首次出現(xiàn)了海思營收暴跌的“獨家消息”。
根據(jù)Gartner副總裁安德魯?諾伍德在排名報告中的說法,從2020年到2021年,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總營收由82億美元變成了15億美元,降幅達到了81%,芯片產業(yè)全球排到了25名開外。
在總結原因時,安德魯頗有深意地表示:“海思的衰落,多半是外部原因?!?/span>
實際上,截至2019年底,海思還很不起眼。國內知道海思的人并不多,華為內部對海思的印象更多是一個“特別能燒錢的部門”。但這個部門當初能夠設立,正是源于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對“如果華為冬天來了怎么辦”,這種居安思危觀點的踐行。但為了維持既有的與高通、英特爾等公司的合作,海思研發(fā)的芯片,全部用于華為自家的終端產品,鮮有對外銷售。
直到2019年5月,海思總裁何庭波內部通告的郵件在網絡上瘋狂轉發(fā),這才讓海思這個“備胎”,第一次展示給世人。
不過時間來到2020年9月,隨著臺積電正式停止對華為代工,海思營收迎來了雪崩。
?

二、越虧損越投資,華為在想什么?
任正非曾說,海思進行的是基礎技術研發(fā),研發(fā)出的芯片再高端,沒有代工廠接單生產,也只能停留在構想層面。
在國內誕生足以比肩臺積電的頂級代工企業(yè)前,海思設計的5nm、7nm芯片,將長期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而海思的不盈利狀態(tài),也將持續(xù)很長時間。營收暴降還要持續(xù)“養(yǎng)著”,華為高層又是出于怎樣的戰(zhàn)略考量?
首先,我們需要注意的是Gartner數(shù)據(jù)的準確度問題。要知道,海思半導體既是華為旗下的研發(fā)部門之一,同時也是一系列華為子公司的統(tǒng)稱。截至目前,與海思相關的華為全資子公司有3家,分別是深圳海思半導體、上海海思技術和海思光電子有限公司。
而且和上榜的其他IC巨頭不同,以上3家公司,沒有在全球任何一家交易所上市。理論上,未上市的企業(yè)無需對外披露財報信息。盡管“特立獨行”的華為會定期公布財報,但也從未將海思的營收情況單獨歸納。因此,Gartner的海思數(shù)據(jù)來源很值得懷疑。
另外,經過幾年的抗爭,至少在華為高層們看來,即便海思真如Gartner所料,年營收下跌81%,海思還遠不到舉旗投降的時候。
根據(jù)華為4月份公布的2021年度報告,在臺積電停止代工、國內芯片生產鏈遙遙無期的情況下,華為將原屬于2012實驗室二級部門的海思獨立出來,升級為華為一級部門,與現(xiàn)有的八個一級部門并列,大幅加碼芯片研發(fā)領域。
同時,2021年華為的研發(fā)投入也創(chuàng)歷史新高,達到1427億元,營收占比高達22.4%。一如既往地支持海思,是華為高層不變的方針。
?

三、結語
任正非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曾說:“我們要投資未來,打水漂了也沒關系?!?/span>
越是在困難時期,越要重視對未來的投入。因為,突破與創(chuàng)新,是華為,乃至整個國內的科技界,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