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歸之路:時隔159年,圓明園獸首銅像在國博重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9-17? ?青野豐隆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策劃籌辦的重磅展覽“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于9月17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Via:搜狐文化)
此次展覽將展示來自12個省市、18家文博單位的600余件回歸文物,首次全景式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失文物回歸工作歷程。據國家文物局介紹,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執(zhí)法合作、司法訴訟、協(xié)商捐贈、搶救征集等方式,已促成了三百余批次,十四萬余件海外中國文物的回歸。
此次展出的文物將包括公眾們非常熟悉卻難得一見的伯遠帖卷、中秋帖卷、五牛圖卷、圓明園獸首、秦公晉侯青銅器、青銅虎鎣、王處直墓浮雕等珍貴文物,以及剛剛成功追索回歸的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其中,六件圓明園銅獸首時隔159年,在國博重聚。
?
這六件獸首分別是——
圓明園牛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虎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猴首銅像,清代,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豬首銅像,清代,何鴻燊先生捐贈,保利藝術博物館藏
圓明園鼠首銅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圓明園兔首銅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圓明園獸首的重聚令人動容,實際上,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它們如今靜靜地佇立在祖國的土地上,向我們訴說著七十年來的“回家”旅途。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
9月10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宣布流失日本多年的春秋早期“曾伯克父”八件青銅組器被成功追索,將于9月17日亮相國家博物館。
今年3月初,疑似我國流失文物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現身東京文物拍賣市場,在獲知消息后,國家文物局立即啟動流失文物追索預案,迅速鎖定該組文物應源自湖北隨州曾國墓葬,并掌握了文物為近年遭盜掘、走私出境的重要依據。
在我駐日本使館全力支持下,國家文物局以最快速度完成文物日本出境手續(xù),8月23日攜運文物星夜抵京,8月24日凌晨安全入庫。文物持有人周某于8月23日隨公安機關工作組一同回國配合調查。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的回歸,對我國政府在國際公約框架下成功追索流失文物,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也為國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貢獻了新的實踐案例。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鄧超介紹,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是我國近年來在國際文物市場成功制止非法交易、實施跨國追索的價值最高的一批回歸文物。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一組8件,包括1鼎、1簋(guǐ)、1甗(yǎn)、1霝(líng)、2盨(xǔ)、2壺,體現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的時代風格,每件青銅器均有銘文,一共多達330字。
伯遠帖卷、中秋帖卷
?
《中秋帖》和《伯遠帖》分別是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和王珣的代表作品,此二帖流傳到清代,為乾隆所珍藏,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一起,并稱為“三?!保鉃椤跋。ㄏ#┦勒鋵殹?,收藏于養(yǎng)心殿西暖閣,名其收藏之室為“三希堂”。
清廷覆滅,“三?!敝谐送豸酥摹犊煅r晴帖》留于故宮,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均流出宮外,被袁世凱手下的郭葆昌收藏,后由其子郭昭俊輾轉帶到香港。因郭昭俊經濟困窘,“二?!北坏盅航o某英國銀行拍賣,當時不少外國機構與藏家覬覦已久。
1951年9月,時任新中國第一任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出訪南亞,途經香港時得知此事,緊急向中央報告。另一方面,受到鄭振鐸委托的香港收藏家徐伯郊找到郭昭俊,疏通了銀行關系,又由自己出面擔保,將郭抵押的“二?!比×顺鰜?,帶去澳門。
11月5日,周恩來指示“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最終,中央政府以35萬重金購回,1951年12月3日,《中秋帖》與《伯遠帖》重新回到了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卷
?
《五牛圖》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作于紙上的繪畫,也是唐代畫家韓滉唯一的傳世名作,一經問世便成為收藏熱點,先后經宋徽宗、趙孟頫、乾隆等人的題詞簽字,趙孟頫留下了“神氣磊落、希世明筆”的題跋。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這件稀世珍寶從此落入外國人手中,命運變得顛沛流離。
1950年初的一天,周恩來總理收到一位香港愛國人士的來信,說當年被八國聯(lián)軍劫走的《五牛圖》近日要在香港被拍賣,他本想購買下使之重回祖國,但畫主人要價10萬港元,他個人無力購買,于是寫信給總理,希望政府能夠出資收回。
當天晚上,周恩來就給新華社香港分社發(fā)出緊急電報,只有八個字:不惜代價,搶救國寶。
香港分社秘書黃作財收到這封電報,馬上向他的哥哥、新華社駐香港分社社長黃作梅匯報,兄弟二人幾番周折,說動了《五牛圖》的賣方,香港實業(yè)家吳蘅孫。他將《五牛圖》從拍賣公司撤拍,然后以6萬港幣賣給了黃氏兄弟。
當晚,《五牛圖》就經由廣州運回了北京,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圓明園獸首
?
圓明園十二生肖銅獸首是中國近代文物外流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馬首、兔首、鼠首、龍首等八件銅像回歸中國,前五件收藏在保利藝術博物館,兔首和鼠首收藏在國家博物館,而龍首則在臺灣。本次展出的六件圓明園獸首中,當屬鼠首和兔首的回歸之路最為曲折。
2009年2月,皮諾家族在巴黎大皇宮舉辦“伊夫?圣羅蘭與皮埃爾?貝杰珍藏”專場拍賣會上公開拍賣圓明園鼠首和兔首,此事傳至國內,一度將國人反對拍賣流失文物的情緒提升到了高潮。
最終,圓明園鼠首和兔首分別以每尊1400萬歐元落槌成交,買家以電話委托方式競得,身份卻十分神秘。這位買家其實是中國收藏家蔡銘超,不過他在拍下獸首后并未付款,導致流拍。3月2日蔡銘超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作為一個中國人,在這種時刻都應該站出來,我只是盡到了自己的責任,發(fā)出我們的聲音。但是,這個款我不能付?!?/span>
經歷了拍賣、中國反對、流拍等曲折的過程,鼠首和兔首又回到了原持有者手中,也沒有進行第二次公開拍賣。轉機出現在2013年4月,時任法國總統(tǒng)的奧朗德訪華,獸首持有者皮蒂諾家族的弗朗索瓦-亨利?皮諾,在京會晤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等人時宣布,將向中方無償捐贈青銅鼠首和兔首。自1860年它們流失后153年,終于回到了祖國。
秦公晉侯青銅器
?
上世紀90年代初,甘肅秦公墓葬和山西晉侯墓葬遭到非常慘重的非法盜掘,秦公墓葬的青銅器基本上全部被盜,僅少數幾件被公安追回,晉候墓葬有部分(墓葬遺)址也幾乎被盜空。此兩個諸侯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流失海外情況非常嚴重,部分回歸的主要依靠上海博物館以及海外的一些私人藏家把它們征集、回購。
2015年入藏上海博物館的9件周代青銅器,便屬于這類被盜流失的文物。
2009年,美籍華人范季融、胡盈瑩夫婦將其收藏的9件秦公、晉侯青銅器捐贈給國家文物局。6年之后,國家文物局向上海博物館劃撥這批文物,既為尊重文物捐贈人意愿,也為豐富上海博物館藏品體系。
此9件周代青銅器中有3件晉侯青銅器和6件秦公青銅器,包括晉伯卣、晉侯蘇鼎、秦公鼎、秦公簋等。上海博物館青銅部研究員周亞介紹:“從這些青銅器的器型、紋飾和銘文來看,可以分析出至少有兩套或者更多套秦公鼎(存在),對我們分析秦國的隨葬制度、以及當時的大堡子山到底有幾個秦公墓提供珍貴實物資料。”
青銅虎鎣
?
2018年12月11日,和獸首一樣流失海外百余年的圓明園青銅“虎鎣(yíng)”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頂蓋內鑄有“自作供鎣”銘文,“虎鎣”這一世稱的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臥虎造型,流管乃商周青銅盉標志性的關鍵部位,憑此位置上的紋飾對其定名。
青銅“虎鎣”的回歸之路也是一波三折。它原為清宮皇室舊藏,1860年被英國軍官哈利?埃文斯從圓明園劫掠獲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2018年3月,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傳出。國家文物局得知后,立即開展工作,在中國拍賣行業(yè)協(xié)會等機構支持下,推動青銅“虎鎣”返還。4月底,青銅“虎鎣”境外買家表示愿將文物捐贈給中國。
隨后,國家文物局會同中國駐英國使館和國家博物館,穩(wěn)妥有序地開展青銅“虎鎣”的鑒定接收等工作,11月底,這一文物安全抵達北京。
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名譽院長孫機認為,同類型的帶銘文的青銅器,能確定為“鎣”的不超過8件,主要為祭祀時用。而青銅“虎鎣”,目前已知僅此一件,因此十分珍貴。
王處直墓浮雕
?
1994年,河北保定曲陽縣發(fā)現了五代十國初北平國國君王處直(曾為北平王)的墓葬,通過考古研究,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位唐末亂世梟雄、一方諸侯。但此墓遭到嚴重盜毀,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就包括在墓室門口的兩件門神武士浮雕。
2000年,一位研究王處直墓里浮雕和壁畫的中國畫家,在美國文物拍賣現場發(fā)現,印在拍賣圖冊上的一件武士浮雕和王處直墓里的浮雕極為相似,他立即與中國文物部門取得了聯(lián)系。通過詳細比對,專家確認拍品中的武士浮雕正是王處直墓口的浮雕之一。幾經曲折,文物專家終于從海外將此浮雕運回國內。
就在專家與美國方面溝通的時候,另一位美國收藏家看到媒體報道后,將自己收藏的一件武士浮雕捐獻給中國。后經證實,收藏家收藏的武士浮雕正是王處直墓室入口的另一件浮雕。至此,王處直墓室門口的一對“門神”終于得以回到祖國。
公元884年,黃巢起義被鎮(zhèn)壓,王處存因為在平定黃巢起義中所立功勛,被任命為義武節(jié)度使,在他去世后弟弟王處直世襲義武節(jié)度使,開始了對定州22年的統(tǒng)治,成為北方重要諸侯之一。
公元907年,唐王朝終于走到了它命運的盡頭,亂世之中王處直養(yǎng)子王都發(fā)動政變,將王處直軟禁至死。但王都覺得有愧于義父恩情,為了撫平這份愧疚,他決定為義父舉行隆重的葬禮,請了最好的工匠和藝術家來修建豪華的墓室。豐厚的陪葬品進入墓室,王處直的棺槨靜靜地停放在墓穴的后室。墓門緩緩地關閉,一段往事就此塵封。直到王處直墓的重新發(fā)掘,浮雕的回歸,讓這段歷史得以重建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