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作·藝術
?
2018-1-27 青野豐隆
?
每一個國家的民間藝術都不同,所以傳承下來的民間藝術也會不同,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千千萬萬種獨特的民間藝術,總是能在各個民間藝術上給人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那么,最傳統(tǒng)的都有些什么呢?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chuàng)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
按照材質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tǒng)的手工方式制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jié)等歲時節(jié)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按照制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繪畫類、塑作類、編織類、剪刻類、印染類等等。
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看,民間藝術是以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為主體,以滿足創(chuàng)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補充家庭收入為目的、甚至以之為生計來源的手工藝術產品。
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世代傳承的。
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作品的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祥、驅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民間花園:節(jié)令玩具、花燈玩具、棉塑玩具
染織繡類:傳統(tǒng)刺繡、民間印染、中國織錦
塑作藝術:泥塑藝術、面塑藝術、木偶藝術
剪刻藝術:剪紙與刻紙、皮影
雕鐫藝術:玉雕、木雕、石雕、磚雕
繪畫之類:彩畫、農民畫、年畫
編織之類:竹編、漆器
渣糊之類:紙扎、彩燈、風箏
表演藝術:川劇變臉、民間音樂、舞蹈、戲曲
其他方面:建筑裝飾、門窗藝術、臉譜、面具、瓷器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塑作藝術,走進塑作藝術,看看它們身上的魅力!
塑作類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制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塑作類藝術往往靠藝人以手施藝,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與雕刻不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它們的藝術效果也不同。塑作類藝術還常結合彩繪裝飾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繪,以增加藝術品的欣賞性、象征性和吉慶祥和的氣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蘇惠山的「手捏戲文」、河南淮陽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湯、面人郎的作品等;納模玩具如泥餑餑、泥玩具中的耍貨「阿?!?、鳳翔泥塑、北京兔兒爺、中秋月餅、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類民間藝術。一些民間臉譜和器物采用紙漿拍塑而成,而玻璃類、糖人等則采用吹塑方法,趁熱邊吹邊塑形,也屬于塑作類藝術。
?
?
一、泥塑藝術
泥塑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新石器時代到漢代,中國境內考古發(fā)掘的大量文物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漢代先民的喪葬習俗中大量使用陶泥偶像作為陪葬品。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圣手的楊惠之就是杰出的代表。泥塑藝術發(fā)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xù)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fā)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制作,作為商品出售。元代之后,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天津、江蘇無錫惠山、廣東大吳、陜西風翔、河南??h、淮陽及北京等地仍是傳統(tǒng)泥塑的重要產地。
?
?
二、面塑藝術
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記載,漢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宋代《夢粱錄》中記載了把面塑用在春節(jié)、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的習俗。現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發(fā)現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頭、男俑上半身像和面豬。清代,出現了以做面人為生的手藝人,到了今天,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存著面人制作的手藝和習俗。
面塑一般分為觀賞的面塑和食用的面花(或叫禮饃)。用于觀賞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則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材料的不同使這兩種面塑在制作工藝上也有少許的不同。
?
面塑食用面花的制作工具簡單,全憑婦女的心靈手巧,其方法是先將白面經過搓、捏成面團,用剪刀、菜刀和梳子等工具對面團進行造型。觀賞和裝飾面塑,其材料的制作方法則是將面粉、糯米粉、防腐劑中倒入開水并用筷子攪拌,然后將面團反復揉搓均勻。然后把品紅、品黃、品藍、大白粉、鍋煙黑等顏色分別加入面中,制成多種色面,再用揉、搓、剪、挑、壓、粘等方法來塑造形象。還可以用一些羽毛、棉花等來裝飾面人的頭發(fā)、胡須之類,這樣一個完整的形象就出現了。
食用面花或節(jié)俗禮饃普遍流行于中國以吃面食為主的北方各地,沿黃河流域的青海、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各省以及內蒙古、新疆、東北等地農村都有食用面花。面塑則以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為主要的產地。北京的面塑藝術水平最高。
三、木偶藝術
?
中國木偶藝術從不同側面反映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特征,從質材、操縱方法上看,木偶藝術有提線、杖頭、掌中、鐵枝、藥發(fā)、水力等不同形式;從表演劇目上有歷史傳奇、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間,馳幻入魔,還有現實小品,可謂多種多樣;從造型上可以大至與人同高(漢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于一尺,偶頭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繪五官端正、比例準確、線條均稱、色彩鮮明。如粵西地區(qū)的杖頭木偶,《芙蓉仙子》中的書生陳秋林,以及《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豬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夸張卻仍保持著合度比例。
現代的粵西木偶雙眼能活動自如,能按照表情需要造出睜、暝、瞅、瞬等動作,得心應手,顧盼傳神;冀南的吳橋民間木偶頭則夸張簡練,獨具特色;有的接近唐仕女和敦煌彩塑;有的接近戲曲臉譜卻又能變通風趣,靈活運用。
另一方面,木偶戲亦是社會人生的寫照,不少帝王、文人均曾被觸動心弦,發(fā)出由衷的詠嘆。如五代十國時,前蜀后主順正公王衍觀傀儡后感慨良多,嘗云:
「切道斷人生幾何!有分者任作傀儡?!?/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