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戳人的背后,是空巢老人的空虛與執(zhí)著
?
2019-1-19 青野豐隆
?
一只英國動畫片中的豬,一個中國農村老人,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被短片以爺孫之間的真摯親情,輔以很好的敘事技巧,連接在一起,這大概就是《啥是佩奇》刷屏的原因。這部兼具幽默、懸念與感動的5分鐘宣發(fā)短片,說了一個很好的故事,在年節(jié)到來之際成功刻畫了人們所期待的那種親情。
當然,這也得益于那只粉紅色可愛的豬,早就風靡中國,而且佩奇一家的故事是如此簡單、易懂、溫暖和普世,這使得人們很容易就接受了農村老人打造出的這個“蒸汽朋克硬核手辦”,作為給城市孫子的禮物,消除了觀看短片最初時的違和感。
《啥是佩奇》能否算作“現實主義”,是否“城市人對農村的又一次居高臨下的幻覺”,引發(fā)了一定的爭議,這里姑且不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簡單故事的基本背景——農村“空巢老人”現象,是整個社會都能切身體會到的。短片給了觀眾一個令人感動且圓滿的結局,但在現實中,故事未必那么美好。
爺爺之所以強烈地執(zhí)著于“佩奇”,源于空巢老人的空虛和寂寞
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國空巢老人家庭占比已達到32.64%,其中農村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為30.77%。而再過十來年,到2030年時,有專家估計中國老齡人口將接近3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意味著屆時將有超過2億空巢老人。
這也意味著空巢老人現象人們已經熟悉到麻木了,以至于往往忽略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筆者觀看短片時,不禁突然冒出一個疑問,孫子不過是在電話里提到了一個讓爺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詞匯,爺爺怎么就如此執(zhí)著于這個“佩奇”呢?這里面體現出的強烈情感,到底有什么依據呢?
空巢老人的寂寞與執(zhí)著,反映的是他們的心理健康。在城鎮(zhèn)化的浪潮下,子女遷徙到城市生活,留下老人獨居在農村,這本身就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順便說一句,在家庭原子化的趨勢下,城市空巢老人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很多研究都指出,成年子女從農村老家遷出,對老年父母的心理狀況,是有著嚴重的消極影響的。除了骨肉之情方面的原因外,還有很客觀的因素——中國農村老年人長期缺乏社會和醫(yī)療保障, 子女是其養(yǎng)老支持的主要提供者,雖然遷出后也可以寄錢和相互探望,但還是會不可避免地破壞農村老人理想的養(yǎng)老安排。相比起有子女留在本地、能夠對父母形成支撐保護的老人,空巢老人的心理狀況普遍要更加糟糕。特別是全部子女都遷走的空巢老人,情況最為讓人擔憂。
農村空巢老人的不利之處還在于,很難紓解自己的心理問題。有研究指出,老年人想要維持一個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很重要的一點在于能夠在家庭中“向下”進行代際支持——給予子女、孫輩經濟支持、家務支持、情感支持。這種支持能讓老人感覺自己是個“有用之人”,感覺被家里需要,這點非常關鍵。有一些學者比較了“能夠撫養(yǎng)孫子孫女的老人”與“無法撫養(yǎng)孫子孫女的老人”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能夠帶孫輩的老人,總體上是比較快樂的,而那些沒有辦法帶孫子的,會有較高的心理抑郁傾向。城市空巢老人還有機會時常能夠接觸到孫子,而農村空巢老人呢,也許一年只能見到幾回孫子,甚至只有一回。這僅有的見面對于農村空巢老人意義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就是為什么短片中的爺爺,如此執(zhí)著于要給孫子送禮物,而且必須是孫子想要的那個“佩奇”,為此不惜在全村到處尋找答案。這種執(zhí)著完全是符合現實狀況的。但越是執(zhí)著也越反映出,這位空巢爺爺的寂寞與空虛,也許已經到了非常令人擔心的程度了。對于這一點,可能有不少人有親身體會。
故事只是故事,農村老人想要送給城市孫兒一個讓他自己滿意的禮物,并不容易
《啥是佩奇》讓筆者感慨的另外一點是,故事中的爺爺想要正確找出孫子想要的“佩奇”是什么,并不容易。這一點也讓一些人批評為不真實,說如今農村人溝通起來可溜了,老人即使不懂用手機,找個年輕人問問,在智能手機、4G和微信群日漸普及的背景下,正確地找到“小豬佩奇”不算困難。
對于這個問題,各地農村朋友不妨說說自己的意見。但筆者認為,影片反映出的趨勢大體是不會錯的——城市和農村的差距其實是在日漸拉大,城市人、尤其是一線城市年輕家庭的見識水平,是不斷地甩開農村人的。這位爺爺或許有辦法搞清楚什么是“佩奇”,但如果孫子要的是一個更加小眾些的外國兒童動漫角色,這位爺爺可能就是束手無策。的確,農村人也可以使用搜索引擎,但用搜索引擎獲取正確的信息其實也是門學問,如何在龐雜而又碎片化的信息堆中,過濾出正確的信息,對于中老年人、對于農村人,是存在門檻的。
?
有學者比較過城市老人和農村老人照料孫輩的行為,對他們心理健康好處的大小。研究結論是,城市老人能獲取的心理滿足感要更高——原因就在于,城市老人的經濟獨立程度、身體健康水平、教育文化水平都相對較高,社會網絡范圍也更大,他們能夠給予孫輩的東西也更多,因此心理方面獲得的“回報”也更多。這其實并不難理解。
所以,農村的爺爺用鼓風機打造出一款蒸汽朋克范的小豬佩奇,送給孫子當禮物,多半就只是個故事。而現實中的農村爺爺,大概率給不了孫兒想要的東西——當然,為人子女、為人晚輩,也許并不在意禮物到底好不好,符不符合心意。但老人們很可能是非常在意這點的,他們期望自己的孩子、孫兒能夠覺得自己可以為家庭“做出貢獻”,這樣才能獲得心理方面的滿足。
也許,故事讓人激動之處正在于此,當爺爺拿出那只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佩奇時,孫子的眼睛亮了、兒子與兒媳的眼睛也亮了,伴隨著突然而至的打擊樂,人們仿佛感覺,這位農村爺爺就是個超級英雄,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人們喜歡這樣的故事。
?
不過,人們瘋狂轉發(fā)的背后,說不定也感受到了故事的虛幻,游子的愧疚,以及社會撕裂感帶來的某種痛感。
但愿故事不止是故事,但愿空巢老人能更多地與子女孫輩相聚,但愿親情不止在過年期間維系,而要實現這一點,這個社會需要做的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