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安布羅西亞納畫廊中達芬奇存世的唯一男性畫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9-5-10 青野豐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音樂家肖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木板油畫 44.7×32c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米蘭安布羅西阿納美術館藏 約1488-1489年
在米蘭有這么一幅畫,如果不專門提起它的名頭的話,一般人恐怕都不會抽時間,去安布羅夏納美術館看看。
然而,如果不是提前把這幅作品的樣子,印在腦子里的話,等您到了以后,又很可能會同它擦肩而過。等真正站在畫前,得知這是達?芬奇存世的唯一幅男性人物肖像時,恐怕您又會懷疑了。
這幅畫說的,就是文章開頭的這幅《音樂家肖像》。它實在和我們印象中的達?芬奇的作品相去甚遠。畫面上既沒有意味深長的微笑,也沒有圣潔純粹的宗教情懷,只是一幅手中握著一頁樂譜的男子的肖像。
畫面中的男子,雙眼仿佛若有所思地望著前方,好像周遭的一切都和他沒有關系。他穿著一件深色的外套,深得和黑色的背景幾乎融為一體。與此相反,他的臉倒是挺亮的,光從畫面之外柔和而均勻地照在他的臉上。
除此之外,畫中唯獨值得注意的,便是他手中所持的樂譜了。譜子上的音符寫得清清楚楚,和樂譜旁邊潦草收筆的服飾,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如果將服飾和五官對比的話,恐怕我們很難相信這些是同一個人畫的。
事實上,不光我們這么覺得,很多專家都吃不準這幅作品的實際創(chuàng)作者,究竟是不是達?芬奇。就連擁有它的安布羅西美術館,都說不清究竟這幅畫是什么時候、從誰那里送到這個美術館來的。
?
17 世紀的彼得羅?波斯卡,是較早將作者確定為達?芬奇的學者。之后的數(shù)百年間,這幅作品的作者姓名,在達?芬奇的數(shù)個學徒之間轉來轉去。
最終,通過對畫面中人物的頭發(fā)、人物微張的嘴唇以及整體面部的表情,彼得羅.馬拉尼等學者,確認這幅作品的作者別無二人,正是達?芬奇。
而這幅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來貌不驚人的作品,在當時可謂是獨樹一幟,只有達?芬奇才畫得出來。
要想知道這幅畫為何讓 15 世紀的米蘭人眼前一亮,我們還是要回到那個時代去。在達?芬奇那個時代,繪畫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描繪宗教情景,同樣也用于繪制人物肖像。
?
在那個年代的意大利,這種人物肖像有著一種特定的形式:側面像。這種側面像有點兒像是我們現(xiàn)在的“證件照”,最主要的目的是告訴觀眾,畫中人長什么樣。
不過,不管藝術家多么努力地精細描繪,總是難以做到十全十美。其原因在于,人的表情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是“生動”的,而繪畫終究是一種靜止的藝術形式。
米蘭公爵夫人碧翠絲,就曾讓人為自己的兒子畫了一幅側像,并在隨畫寄給自己的母親,費拉拉公爵夫人的信中寫道:“隨信附有畫家花了幾個小時為埃爾科萊(碧翠絲的兒子)畫的肖像,但我向你保證,就在我給你寫這封信的時候,我的兒子已經(jīng)比畫中要更長大了些。畢竟距離畫完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又過八天了……”
可以說,受限于繪畫的這一形式,碧翠絲的遺憾是無法避免的。那個時候的人終究無法想象,未來的人可以錄像,甚至能夠即時視頻聊天。
?
不過,對于繪畫的這一缺陷,達?芬奇卻有自己的看法:“繪畫這門藝術要遠比音樂高級,正是因為它不會如音樂那般,剛剛誕生就轉瞬即逝。與之相反,它恒久不變……這門美妙的科學,可以讓凡人那片刻的美麗得到永恒,免于在光陰中日漸衰老……”
這很可能便是“科學家”達?芬奇,畫這幅作品想要表達的內(nèi)涵。不管畫中的美男子是玉樹臨風,還是眉清目秀,都難逃過時間的魔法。他若有所思的面容似乎也在苦苦尋找一個可能的解決之道。就在他苦思冥想之時,手中的樂諧,卻提醒他逝者如斯。
這幅畫的背后,是達?芬奇關于美與時光的思辨。除此之外,畫面中還有一個讓古今學者覺得意味深長的細節(jié)。
我們剛才提過,意大利人那個時候是比較喜歡側像的??蛇_?芬奇為何要畫一幅四分之三側像,露出人物的另外半邊臉呢?固然,這樣可以更好地展現(xiàn)人物的表情,但真的只是這個原因嗎?
?
有一些學者認為,畫面中的人物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他若有所思的眼神。而學者們盯著這個眼神越看越久,突然意識到,畫中人的兩個瞳孔是不一樣大的。
那個時候的人們已經(jīng)意識到,人的瞳孔會根據(jù)所處環(huán)境的明暗而改變大小。因此,兩個一大一小的瞳孔,是否也如同青年手中的樂譜一樣,是在向我們展示時間流逝的痕跡呢?
無論如何,這幅寓意深遠的作品想必在當時頗受歡迎。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米蘭的布雷拉美術館,還藏有達?芬奇的學徒,喬萬尼?安布羅吉奧?德?普瑞迪斯,根據(jù)老師的《音樂家肖像》,照貓畫虎的一幅作品。
看過達?芬奇原作的您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兩張畫簡直太像了,整個構圖完全像是拿鏡子反過來一樣。和老師的作品相比,普瑞迪斯的畫作細節(jié),刻畫得更為豐富,但人物的面容,遠不如老師的作品來得生動,頭發(fā)的處理也不像達?芬奇的作品那樣有彈性。
?
不過,我們大體上可以透過這幅《青年男子的肖像》來推測,假如達?芬奇并非成天到晚靈感迸發(fā),而是能夠耐著性子把《音樂家肖像》畫完的話,畫面將會何其豐富。
然而,大忙人達?芬奇只是將用于表述他的想法的人物面部,以及樂譜精細畫完之后便失去耐心,總而言之——“意思到了”。
有趣的是,普瑞迪斯不光是人物學著老師,就連畫背后的意味也來了個依樣畫葫蘆。然而,他并沒有像達?芬奇那樣,用象征手法來說理,而是直接將格言寫在了畫上。
畫面左上角,有幾行字體優(yōu)雅的拉丁文,寫著:“生命,如果善加利用,很長。(VITA,SI SCIAS VTI,LONGAEST)”這意思,不恰恰和達?芬奇的“人生苦短,唯畫永存”相映成趣嗎?如果有機會去米蘭,一定記得把這兩幅畫對比著看一看。
?
延伸閱讀:圖書館中畫廊的中國緣
安布羅西亞納畫廊坐落在歐洲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安布羅西亞納圖書館內(nèi),建筑建于1609年,里面有一條藝術長廊。著名展品包括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1-1610)的《水果籃》(Canestra di frutta,1599)和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的《音樂家肖像》(Ritratto di musico, c.1485)。在歷史的長河中安布羅西亞納畫廊顯得格外的低調(diào)。而2017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開幕展將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畫廊推到世人的眼前。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開館聯(lián)展中,最受關注的“對話列奧納多?達?芬奇/第四屆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展出由米蘭安布羅西亞納圖書館(Biblioteca Ambrosiana)收藏的達?芬奇《大西洋古抄本》(Codice Atlantico)中的60幅手稿真跡,這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達?芬奇真跡首次在境外展出。另外,還有裝置模型和《最后的晚餐》(約1611-1616年,維斯皮諾臨?。瑫r并置呈現(xiàn)當代國際藝術與科學領域最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