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洞溝遺址?考古中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10-31? ?青野龍吟
?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習近平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è),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脊殴ぷ魇钦故竞蜆嫿ㄖ腥A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
習近平強調,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xù)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考古發(fā)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chuàng)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習近平指出,要運用我國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通過交流研討等方式,向國際社會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從而不斷加深對當今中國的認知和理解,營造良好國際輿論氛圍。
考古中國系列將為大家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從21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fā)現開始。
水洞溝遺址:水洞溝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其年代距今約4萬年。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寧夏靈武市臨河鎮(zhèn)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占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1923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fā)現,通過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fā)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fā)現”之一。
1988年,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8月,被公布為國家地質公園。2015年,水洞溝景區(qū)成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
1963年水洞溝遺址中清理出有野驢、野馬、犀牛、鬣狗、羚羊、轉角羊、牛、豬等動物化石和各種石器原件一萬一千多件。石器的主要類型有尖狀器、端刮器、刮削器,還有少量的砍伐器。尖裝器中以形狀端正固定、左右對稱明顯、背有縱脊的器形為主要特征??撤テ骱汀岸壌蚍ā钡氖@示了水洞溝石器和中國猿人石器的繼承性。還發(fā)現用鴕鳥蛋皮單面穿孔制成的圓形裝飾品,用骨片磨制的骨錐,大量人工磨制的“刀片”。
2007年寧夏考古研究所對紅山堡東北角和甕城進行了考古調查、發(fā)掘。紅山堡內從發(fā)掘時保留的剖面,能清楚的看到當時守軍堡寨的房屋基址、用火痕跡、動物遺骸,另外還出土了石磨盤、行軍鍋、旗墩、缸等物品。這些物品充分說明了當時在紅山堡的守軍的后勤也是在自給。
截至2012年,經過六次考古發(fā)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在長達近90年中,從這兒出土了3萬多件古人打制并使用過的石器,還有不少古動物化石。
?
主要景點
遺址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名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講解的形式,讓我們了解人類進化的起源、水洞溝文化的興起以及水洞溝遺址五次考古發(fā)掘的過程與成果,同時,還有12分鐘的動態(tài)演出,讓我們實景體驗三萬年前原始人生產、生活以及面臨山洪暴發(fā)、山崩地裂的災難時被迫遷徙的場景。
?
水洞溝村
古老的水洞溝村是由北方的先民們創(chuàng)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這種居室往往是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人在此基礎上改進了這種居住方式,發(fā)展成一種半地穴式建筑形式。其方法是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壁確定為墻壁的地基上,用土坯(pī)壘墻,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再以桁(xíng)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水洞溝村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我國西北地區(qū)群眾習稱其為“地窩子”。水洞溝村聚落共有29處地穴式建筑遺址,我們選擇了其中的一些進行了恢復,讓我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先民們的居住形式。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qū)地貌盡收眼底。據史書記載,秦始皇于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一舉奪回河套地區(qū)以及今甘肅以南大片土地,沿河“筑四十四縣城”,于今長城北筑渾壞障,是否于此筑長城,歷來有爭論。
水洞長城觀景臺是寧夏唯一一座、一腳跨兩省的長城觀景臺。在水洞溝旅游區(qū)您可以閑庭信步于明長城腳下,或者登上新修建的長城觀景臺,一腳跨兩省,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是濃厚西北大漠風貌;而在南邊的水洞溝,湖泊濕地、高峽平湖盡顯江南秀色,給您別樣的體驗。
水洞溝長城觀景臺,是覽水洞溝大峽谷和蘆花谷美景的最佳觀賞地。站在觀景臺上,溝壑縱橫,地形獨特的土林景觀仿佛就在腳下,跌宕逶迤直達峽谷深處。整片翠綠的蘆葦蕩隨風擺蕩,風景蔚為壯觀;時而野鴿飛翔,紅嘴鴨叫聲四起,泉水潺潺發(fā)出聲響,匯集成溪。
?
野性草原牧家樂
翻過長城,就到到了500年前的韃靼、瓦剌修養(yǎng)生息、馳騁疆場的蒙古野性草原,在遼闊旖旎的野性草原體驗一下蒙古人的野性豪放的生活,做一回純正的蒙古人。 野性草原沙漠沖浪車、滑翔機等項目等著您!2017年新推出的大型歷史戰(zhàn)爭實景演出《北疆天歌》,以長城、大峽谷為實景,再現了西夏與蒙古的那段可歌可泣、驚天動地的戰(zhàn)爭場景。 在水洞溝您可以在遠古與現代中穿越,也可以在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中跨越!
紅山湖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內還保留著一段水岸長城。穿過約3公里的蘆花谷,就到了水洞溝遺址旅游區(qū)面積最大的一個天然湖泊——紅山湖。在這一片獨特的雅丹地貌、土林景觀里,出現水域面積1.8平方公里的湖泊實屬罕見,可看到崖對岸的明長城。中國的長城在修建的時候都是依山傍水、就地取材。但沒有一處的長城在面積約7.8平方公里的地方能體現出依山傍水、借助高15-18米的大峽谷和獨特的藏兵洞、守軍的城堡構成的立體軍事防御體系。
大峽谷
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有長約4公里的峽谷,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明代時,這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常年的風雨剝蝕,谷內怪壁峭立,溝壑縱橫,深厚的黃土經長期的雨水沖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經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象。
?
藏兵洞
在寧夏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令人稱奇的“藏兵洞”分布在水洞溝紅山堡內外,它蜿蜒曲折于懸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頗多,左盤右旋,有如迷宮。藏兵洞內辟有居室、儲藏室、會議廳、灶房、兵器庫、火藥庫、炮臺、水井、暗器孔道及陷阱等設施。
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待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在全國是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中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里是獨一處。藏兵洞是中國最早的地道戰(zhàn)遺址和原型。
從2006年開始,對藏兵洞進行了保護性的清理、疏通。供大家參觀游覽的藏兵洞長度是965米,清理面積約3200平方米。
紅山堡
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市東北33公里的水洞溝舊石器文化遺址以東四公里處,始建于明代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從大峽谷進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來到了紅山堡。
紅山堡是因位于紅山地區(qū)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里山巒一片鮮紅,因命為“紅山”后訛傳為“橫山”,“紅山堡”舊時也就一名“橫山堡”。它是明代長城防御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總制陜西軍務戶部尚書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凹t山堡”本屬靈州千戶所轄,其為正方形,邊長均為300米,設東門一道,有甕城,門向南開。墻高8米,底寬7米,頂厚4米,是按照明代長城沿線70里一城,30里一堡的防御體制設置的。它東至清水營50里,西至橫城20里。據說藏兵洞有三條通道可以進入紅山堡,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洞口,其余的兩口洞口還沒有找到。
?
由于水洞溝遺址中曾經出土了大量具有歐洲莫斯特、奧瑞納文化特征的石器,與西方出土的石器技術風格極為相似,有學者便據此提出了水洞溝文化“西來說”。同樣的,水洞溝某些地點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中國北方小石器傳統的石制品,又與其同期或稍晚的華北細石器文化存在某種關聯,這兩種類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說”。
大量的考古發(fā)現表明:水洞溝在三四萬年前具有豐富的水源和動植物資源,也具有比較優(yōu)越的生產、生活條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據此推測,大約在4萬年前,有一群原來生活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qū)的先民受冰期嚴寒的逼迫,輾轉來到水洞溝繁衍生息,并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鋒利的石器。
?
1988年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重大遺址之一、中國最具文明意義的考古發(fā)現、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自治區(qū)旅游誠信單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