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蔡元培
?
2018-02-25? 青野龍吟
?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漢族,浙江紹興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進步人士,國民黨中央執(zhí)委、國民政府委員兼監(jiān)察院院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革新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
?
?
?

?
他的教育模式新穎,不拘一格,認為教育是國家興旺之根本,是國家富強之根基。教育思想靈活,兼容并包,不因?qū)W術爭議而排斥,廣泛吸收各家所長?!敖逃?,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彼鲝埥逃龖⒅貙W生,反對呆板僵化。他還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觀念。
蔡元培認為:教育之于社會,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領,所謂“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二在服務,“就是學校里養(yǎng)成一種人才,將來進社會做事”,或者“就是學生或教育一方面講學問,一方面效力社會”。
?
?

?
蔡元培為人寬厚、惻隱為懷,對中國社會及陋俗有透徹觀察;兩度游學歐洲、親炙文藝復興后的科學精神及法國大革命后的思潮。他提倡民權與女權,倡導自由思想,致力革除“讀書為官”的舊俗,開科學研究風氣,重視公民道德教育及附帶的世界觀、人生觀、美學教育。
梁漱溟曾說,蔡元培從思想學術上為國人開導出一股新潮流,沖破了舊有習俗,推動了大局政治,這是十分正確的。正是因為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使得新文化有了立腳之地,使得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堡壘,科學民主的思想得以傳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蔡元培不僅是現(xiàn)代北大的締造者,也是中國現(xiàn)代大學理念和精神的締造者。
?
?

?
“教育獨立”作為一種思潮,萌發(fā)于“五四”之前,發(fā)展興盛于20世紀20年代。由于軍閥混戰(zhàn),經(jīng)濟凋敝,北洋政府又不重視教育,國家預算中教育經(jīng)費比例極低,如1920年前后國家預算中教育經(jīng)費僅占1.2%左右。僅此有限的預算內(nèi)經(jīng)費還常被侵占挪用,也不能如數(shù)到位,導致教育經(jīng)費奇絀,教育事業(yè)陷于難以為繼的程度。
蔡元培一貫視教育為救國的基本途徑,推崇思想、學術自由,加之身為北京大學校長,對政府官僚掣肘、摧殘教育有深切的感受,因此是教育獨立的積極倡導和支持者,并從理論上加以引導。1922年3月,他在《新教育》上發(fā)表了《教育獨立議》一文,闡明教育獨立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成為教育獨立思潮中的重要篇章。
他認為政黨與教育的對立表現(xiàn)為:
①教育要平衡發(fā)展人的個性和群性,政黨則不然,它要造成一種特殊的群性,為本黨服務,抹殺受教育者的個性。
②教育是求遠效的,著眼于未來,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表現(xiàn)出來,所以講“百年樹人”。而政黨是求近功的,往往只考慮眼前的利益。
③在政黨政治背景下,政權在各黨派之間更迭,由政黨掌管教育,必然會影響教育方針政策的穩(wěn)定,影響教育的成效。所以他認為教育要超脫各派政黨之外。
?
?

?
為實現(xiàn)教育的真正獨立,蔡元培設計了教育經(jīng)費獨立、教育行政獨立、教育獨立于宗教的具體措施,其中關于教育行政獨立的方案是:分全國為若干個大學區(qū),每區(qū)設立大學一所,區(qū)內(nèi)的高等專門教育,中、小學教育,社會教育,文化學術事宜均由該大學校組織辦理。大學的事務,由大學教授組成的教育委員會主持,校長由教育委員會選舉產(chǎn)生。各大學區(qū)大學的校長組成高等教育會議,處理各大學區(qū)間的事務。教育部只負責處理經(jīng)高等教育會議議決而與中央政府發(fā)生關系的事務,及教育統(tǒng)計報告等,不干涉各大學區(qū)事務,教育總長必經(jīng)高等教育會議認可。這一設想成為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實施“大學區(qū)制”的框架基礎。
?
?

?
蔡元培認為大學應當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這是蔡元培辦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他大學教育思想的出發(fā)點。早在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總長身份出席北京大學開學典禮,在演說中就提出“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后。他更是反復申述這一思想。1917年1月9日,他在就任校長的演說中,明確的向?qū)W生說明:“諸君來此求學,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與否,必先知大學之性質(zhì)。今人肆業(yè)專門學校,學成任事,此固勢所必然。而在大學則不然,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他還提出,大學不能只是從事教學,還必須開展科學研究。他要求大學教員不是灌輸固定知識,而是對學問有濃厚的研究興趣,并能引起學生的研究興趣;大學生也不是死記硬背教員的講義,而是在教員的指導下自動的研究學問。為了使大學能承擔起教學,科研雙重任務,他極力主張“凡大學必有各種科學的研究所”。
他在《論大學應設各科研究所之理由》的文章,詳列了三點理由:一是“大學無研究院,則教員易陷入抄發(fā)講義不求進步之陋習?!倍窃O立研究所,為大學畢業(yè)生深造創(chuàng)造條件。三是使大學高年級學生得以在導師指導下,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會。
?
?

?
?
他為發(fā)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yè),建立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堪稱“學界泰斗、人世楷?!?/span>。他試圖通過貧兒院的試驗和推廣,逐步以學前兒童公共教育替代當時的家庭教育,最終實現(xiàn)學前兒童公育的理想。
他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育的倡導者,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實施美育,設想通過胎教院、育嬰院、幼稚園三級機構實施學前兒童美育:把胎教作為美育的起點;讓嬰兒及其母親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藝術美構成的環(huán)境之中;認為幼稚園的美育一方面通過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專題”進行,另一方面則要充分利用其他課內(nèi)涵的美育因素,其72年的人生歷程,一路經(jīng)歷風雨,始終信守愛國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中國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礎,為中國教育、文化、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富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