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世界巔峰的彩陶文化
?
2018-06-03 青野龍吟

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fā)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xiàn)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fā)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qū)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
馬家窯遺址雖發(fā)現(xiàn)較早,但以其命名卻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對馬家窯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將半山、馬廠類型包括在內,考古界曾有過許多爭議,到目前為止意見還沒有完全統(tǒng)一。最早對馬家窯遺址進行調查發(fā)掘的安特生,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存和廣河的半山遺存合稱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為了與河南、陜西的仰韶文化相區(qū)別,也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原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為了確定馬家窯期與寺洼期墓葬的關系,發(fā)掘了臨洮寺洼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稱之為馬家窯文化。此后馬家窯文化在學術界得到承認,它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tài)向世人展示了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數(shù)量眾多,達到世界巔峰的彩陶文化。

1996年,甘肅省臨洮縣成立了第一個民間專業(yè)研究馬家窯文化的社會團體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2003年,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升格為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馬家窯文化的研究活動以甘、青地區(qū)分布的大量的馬家窯彩陶為得天獨厚的研究基礎,對彩陶紋飾圖案進行了深入研究,把馬家窯文化的研究拓展向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個領域,從民族學、民俗學、哲學、藝術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進行挖掘究,以期找到至今人類關注的、期待解決的許多問題的文化源頭。
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的研究活動,填充了歷史文化研究中對紋飾圖案解讀的學術空白,會長王志安成為這一研究活動中的領軍人物,他對馬家窯文化的解讀和研究,使馬家窯文化向深層次、跨地域傳播和認同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馬家窯文化的神奇與輝煌。一個對馬家窯文化的研究熱、收藏熱正在形成。

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fā)現(xiàn)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于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于馬廠類型。從以往發(fā)現(xiàn)的資料就可以看出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關系密切。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過去限于資料太少,認為它們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張將馬家窯類型單獨稱為馬家窯文化,與半山--馬廠文化分開。康樂邊家林、蘭州關廟坪出土的陶器,補充了馬家窯到半山類型發(fā)展的中間缺環(huán),這些陶器無論是器型還是花紋都有馬家窯類型的一些遺風,而且還反映出了半山類型的一些特色,過渡性的特點非常突出,從而表明半山類型是從馬家窯類型演變而來。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于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臺地上,接近水源、土壤發(fā)育良好。房屋多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為普遍。方形房屋為半地穴式,面積較大,一般在10平方米-50平方米左右,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圓形房屋多為平地或挖一淺坑起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于東鄉(xiāng)林家和永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經發(fā)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鄰,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規(guī)則,多數(shù)為東或東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葬式因時期和地區(qū)不同而有變化,一般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內一般都有隨葬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少數(shù)隨葬糧食和豬、狗、羊等家畜。
有的墓地的隨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錛和石鑿等工具,女性多紡輪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間的分工。隨葬品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著差別,而且越到晚期差別越大,有的隨葬品達90多件,而有的一無所有。這種貧富差別的增大,標志著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和中國文明曙光的來臨。

馬家窯文化制陶業(yè)非常發(fā)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xiàn)更為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fā)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筑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fā)現(xiàn)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制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并用繪制花紋。
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并利用轉輪繪制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xiàn)出了嫻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制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yè)化,出現(xiàn)了專門的制陶工匠師。彩陶的發(fā)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fā)現(xiàn)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fā)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著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

中原地區(qū)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xù)發(fā)展數(shù)百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為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于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fā)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chuàng)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fā)展的頂峰。它不僅是工業(yè)文明、農業(yè)文明的源頭、同時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fā)展,它神奇輝煌的藝術魅力至今還在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fā)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著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馬家窯文化不僅包含著史前時期眾多神秘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chuàng)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制中以毛筆作為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為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fā)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為特征的基本形式。
?
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繪畫的源,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fā)展推向了登峰造極的高度,創(chuàng)造了繪畫表現(xiàn)的許多新的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

馬家窯文化,產生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它的圖案之多樣,題材之豐富,花紋之精美,構思之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它豐富多姿的圖案構成了典雅、古樸、大器、渾厚的藝術風格。它神奇的動物圖紋,恢宏的歌舞,對比的幾何形狀,強烈的動感姿態(tài),象黃河奔流的千姿百態(tài),生生不息,永世旋動。它象黃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領著浪濤的起伏,臻成彩陶藝術的高峰。
它留下的極其豐富的圖案世界,永遠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它所給予我們的欣賞價值是任何現(xiàn)代藝術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遠的文化,就越能成為現(xiàn)代生活中最珍貴的收藏觀賞品。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欣賞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