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地下宮殿的輝煌 2018-06-11 青野龍吟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fā)掘了的陵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斗,萬歷皇帝及兩位皇后的尸骨棺槨被毀。且由于當時人們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和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主要指文化大革命和破四舊),使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未得到有效保護,迅速風化,因此,定陵的發(fā)掘也被認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1956年-195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地下玄宮進行了發(fā)掘,此后有關部門又對出土文物進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為定陵博物館。出土時,孝端皇后上蓋緞被,尸體身下鋪一床織金緞被,再往下有四層褥墊,其中一層褥墊上綴著100枚“消災延壽”金錢?;屎箢^戴黑紗尖形棕帽,裝飾著金簪,上身穿繡龍方補黃綢夾衣,下身穿黃色纏枝蓮花緞夾褲,足蹬黃緞鞋,腰間系著繡云龍紋長裙。神宗的棺槨內塞滿了各種陪葬品,最上層蓋的是織錦被,被下放著袍服和織飾匹料,尸體的下面墊著一條錦被,被下還有9層被褥,其中一件被褥上綴著17枚“吉祥如意”金錢。神宗頭戴烏紗翼善冠,身穿刺繡袞服,腰系玉帶,下身穿黃素...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12
瀏覽次數:39
曾侯乙編鐘:禮樂文化的見證 2018-06-10 青野龍吟曾侯乙編鐘,戰(zhàn)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編鐘是中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fā)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引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銅鐘,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樂。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于地下2430年后,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fā)現。那一天,隨州城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偶然發(fā)現了曾侯乙墓。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當勘測小組趕到現場時,部隊施工打的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厘米,只要再放一炮,這座藏有千古奇珍的古墓就會永遠不復存在。1978年5月22日凌晨5時,墓室積水抽干后,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12
瀏覽次數:47
馬王堆漢墓:帛畫與兩千年的古尸 2018-06-10 青野龍吟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長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槨室構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藥等遺物3000余件。此外,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馬王堆漢墓的發(fā)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yè)和科技的發(fā)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1951年冬,考古學家夏鼐來到長沙進行考古調查,在長沙東郊五里牌發(fā)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他根據自己淵博的考古學知識判斷是漢代墓葬。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調查了這片土丘,確認此地是大型的漢代墓葬群。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其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樹立保護性標志,但并沒有進行發(fā)掘。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fā)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fā)掘了2號、3號墓。1973年出版了《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1971年底,為響應“戰(zhàn)備”動員,位于馬王堆附近的省軍區(qū)366...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11
瀏覽次數:36
兵馬俑:秦帝國的赫赫武功 2018-06-10 青野龍吟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兵馬(戰(zhàn)車、戰(zhàn)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fā)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qū)內,已發(fā)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后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fā)生了變化,出...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11
瀏覽次數:22
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 2018-06-10 青野龍吟殷墟,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后期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陽),改“北蒙”名為“殷”。盤庚十五年,開始營建殷都。自盤庚遷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國,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殷一直是中國商代后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20世紀初,殷墟因發(fā)掘甲骨文而聞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遺址和以甲骨文、青銅器為代表的豐富的文化遺存,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青銅文明,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fā)現”之首。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甲骨文中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也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據《尚書》、《史記》、《竹書紀年》等文獻記載,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該王朝延續(xù)了近500年,是具備疆域國家形態(tài)的中國上古歷史的開端。第一位商王名湯,于公元前16世紀初在亳都建國,并迅速征服了周鄰勢力,穩(wěn)定了商王朝的政治版圖。商朝的王位繼承采用“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辦法,前后共有31位商王。商朝的都邑曾數度遷徙,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盤庚遷都至殷,到公元前...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10
瀏覽次數:43
敦煌:嘆為觀止的藝術寶藏 2018-06-10 青野龍吟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后法良禪師等又繼續(xù)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后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fā)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余個。安史之亂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后敦...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10
瀏覽次數:87
馬家窯文化——世界巔峰的彩陶文化 2018-06-03 青野龍吟馬家窯文化,一九二三年首先發(fā)現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fā)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三千多年的發(fā)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地區(qū)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馬家窯遺址雖發(fā)現較早,但以其命名卻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對馬家窯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將半山、馬廠類型包括在內,考古界曾有過許多爭議,到目前為止意見還沒有完全統一。最早對馬家窯遺址進行調查發(fā)掘的安特生,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存和廣河的半山遺存合稱為仰韶期或仰韶文化,為了與河南、陜西的仰韶文化相區(qū)別,也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原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為了確定馬家窯期與寺洼期墓葬的關系,發(fā)掘了臨洮寺洼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為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為代表,稱之為馬家窯文化。此后馬家窯文化在學術界得到承認,它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tài)向世人展示了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數量眾多,達到世界巔峰的彩陶文化。1996年,甘肅省臨洮縣成立了第一個民間專業(yè)研究馬家窯文化的社會團體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2003年,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升格為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馬家窯文化的研究活動以甘、...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03
瀏覽次數:86
良渚文化——中國文明的曙光 2018-06-03 青野龍吟良渚文化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qū)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qū)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當細致。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區(qū)西北部瓶窯鎮(zhèn),核心部位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1936年發(fā)現的良渚遺址,實際上是余杭縣的良渚、瓶窯、安溪三鎮(zhèn)之間許多遺址的總稱。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1959年依照考古慣例按發(fā)現地點良渚命名,是為良渚文化。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8年,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良渚文化是環(huán)錢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fā)現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圣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1935年5月,西湖博物館對杭州一個叫古蕩的遺址進行發(fā)掘,當時在西湖博物館工作的施昕更先生也參加了這次發(fā)掘,在整理出土器物過程中,有幾件器物看上去很熟悉...
發(fā)布時間:
2018
-
06
-
03
瀏覽次數:51